尽管每个节气都会按时到来,但我们也需要了解每个节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,因为这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。每个节气的到来和离去都必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,这是需要我们去认识的。
初伏也被称之为入伏,是在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。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,作为初伏的第一天。
入伏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日子,以我国天干地支纪日法为标准,天干有10个数字,地支有12个数字,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了,所以,夏至日是入伏的关键标志。
“三伏”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。“伏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。“三伏”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的统称,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。按我国阴历(农历)气候规律,前人早有规定:“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(初伏)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(二伏)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(三伏),每伏十天共三十天。”有的年份“中伏”为二十天,就一共有四十天。
夏至的习俗
祭神祀祖
夏至的时候也是农作物收获的时候,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因此,夏至作为节日,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。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“过夏麦”,系古代“夏祭”活动的遗存。消夏避伏:夏至日,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、脂粉等一些可以解暑的物件。
夏至的由来
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就是夏至,公元前7世纪,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,就确定了夏至,据《恪遵宪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
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、太阳角度最高,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,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,这时还在继续积蓄,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,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,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,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,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。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夏至以后,北半球的白天的时间就会慢慢变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