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看下面两组名字:王长寿——王松龄、李高耸——李云峰,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觉?是不是觉得两组名字中的前一个太“露”,后一个含蓄些,也生动些呢?回答是肯定的。那么,这样的效果又是怎样造成的呢?原来,后者分别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方法。在取名时适当运用某些修辞方法,可以使你取的名字更加生动,耐人寻味。下面就介绍一下取名时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。
1.比喻。比喻就是打比方,是用一些类似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。用在人名,就是用与人的相貌、品德有共同点的事物来比拟被命名者。比如小姑娘长得很美,兰花也很美,她 (它)们之间有共同点,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姑娘比作兰花,为她取名“兰”、“兰花”或“兰香”。
比喻有三个要素:本体、喻体和比喻词。本体指被比喻者,喻体指用作比喻的事物,比喻词指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——像、如、是等等。根据本体、喻体和比喻词的关系及是否出现,比喻可分为三种形式:明喻、暗喻和借喻,明喻的格式是:本体十像 (如)+喻体,人名中用这种格式的不太多,一般用“如”连接。运用修辞周易起名法 请看下面两组名字:王长寿——王松龄、李高耸——李云峰,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觉?是不是觉得两组名字中的前一个太 “露”,后一个含蓄些,也生动些呢?回答是肯定的。那么,这样的效果又是怎样造成的呢?原来,后者分别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方法。在取名时适当运用某些修辞方法,可以使你取的名字更加生动,耐人寻味。下面就介绍一下取名时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。
在使用象征方法取名时,要注意两点:第一,象征的意义要明确,贴切;第二,有些象征物用得太滥,失去了新鲜感,就要避免使用了。
1.用典。有一种修辞方法叫“引用”,就是援引别人说的或书中现成的话来说明白己要说的意思。引用的内容可以是一段话,也可以是一句话或一个词组。由于我国古代留下了丰富的典籍,所以人们在写作时常常引用古书的故事或词句,这就是“用典”,即使用典故。人名中也时常用典。由于规模的限制,人名引用的对象常常是精炼的古诗文或现代伟人的诗词,引用的方法是从诗文中摘取一个词或一个字,或用一两个字概括诗文的思想,意境。比如《孟子》一书中有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”的话,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引用了其中的“浩然”二字,这就是用典。
从形式上看,人名的“用典”可归纳为三类:整用、拆用和活用。下面分别举例说明:
(1)整用。就是完整地引用诗文中的一个词。例如:“板桥”。“板桥”一名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杨柳枝》一诗:“春江一曲柳千条,二十年前旧板桥。曾与美人桥上别,恨无消息到今朝。”他把这首诗融进了自己的名字,借此讽刺了当时的炎凉世态。
(2)拆用。就是从某一诗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中各取一字,凑成一个名字。如: “泊宁”取自诸葛亮的名句“澹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。”
(3)活用。即不拘泥于诗文原来的词句,而是将原文的意义浓缩成两字词语,构成一个名字。例如: 孙敬修(著名儿童教育家)的名字取自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敬孙务时敏,厥修乃来。”意思是只要勤奋专一,学问才有长进。孙敬修人如其名,六十年如一日,不怕困难,不怕挫折,把智慧和热情全部献给了意义深远的儿童事业。
不过,用这种方式取名,要注意两点:一是要选择有意义的典故,像上面举的那些例子都是选择得比较好的。二是要注意分寸,用典意在含蓄,所以不宜用得太显露。比如有人名叫“楼上层”,字“更一”,用的是“更上一层楼”的诗句,就过于显露而笨拙。另一方面,含蓄是用曲折隐晦的方式表达要说的意思,所以并不等于让人不理解。有的名字用典过于隐晦,别人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,这样的名字也是不成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