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名忌洋味太重
近年的起名实践中,有些人因盲目崇洋的心理作祟,驱使其为孩子起些诸如乔治、大卫、约翰、汤姆、玛丽、安娜、珍妮、丽莎、洛娃之类洋味十足的名字。起名者自以为这样新鲜时髦,实际上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,正好暴露了起名者知识素养的欠缺和盲目崇洋的不健康心理。
我国的汉字大都有实实在在的意思。因此,在为孩子起名时就该通过一二个汉字表达一个确切的意思。像“约翰”“玛利”“丽沙”“珍妮”“洛夫”“朱莉”等,仅是洋人名字音译的字,除了带点洋味外,没有什么确定的汉字意义。我们是中国人,是炎黄子孙,是龙的传人,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我们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道德、伦理、价值观念,我们是一个伟大的且值得骄傲的民族,有什么道理看不起自己,而去崇洋媚外呢?当然,使用带洋味的名字,这本无可厚非,但这种名字在人际交往中无疑会使对方产生某种不愉快的感觉,甚至给人一个不好的印象,还可能妨碍一个人的事业。
就大多数中国人的感受而言,一个中国人起个洋味十足的名字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好感,实际上往往正好适得其反。这是因为:一则那些洋名译为汉字后,并不符合中国人起名讲究字义的习惯;二则那些洋化名字会使人有一种疏远感,总觉得这人是个异类。鉴于此,那些一味追求“起名”洋化的人,何必要自讨没趣,自讨苦吃,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?
何况,在某些人那里流行的洋化名字,转来转去就那么几个,一时间不知有多少乔治、大卫和玛丽、安娜。这类洋味十足的名字,事实上不可能在中国叫得响,也难以让人记得住,加之人们对其会产生疏远感乃至厌恶感,从而不利于人际交往,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其社会功能。
至于生活在海外异乡的中国人,起用外国名字,自当别论,无可厚非。生活于祖国母亲怀抱的中国人,起名洋化不值得提倡而当摈弃。